在线观看一级毛片高清无码_国产精品理论电影_日本中文字幕精品理论在线_国产色司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首頁>農(nóng)業(yè)資訊>"建州女真"的由來?

"建州女真"的由來?

來源:m.ehwe.cn   時間:2024-11-06 19:56   點擊:15   編輯:niming   手機版

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名。 與肅慎、挹婁、勿吉-靺鞨 有歷史淵源關(guān)系。至五代時,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 從此,女真這一名稱代替了靺鞨。遼朝又因避諱改寫作 女直。

遼天顯元年(926)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渤海,部分女真 人隨渤海人南遷,編入遼籍,稱為“熟女真”;留居故 地的女真人,未入遼籍,稱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 完顏部逐漸強大,他們營建廬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 阿什河)一帶。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掌握了冶鐵技術(shù),出現(xiàn) 了私有財產(chǎn),階級分化十分明顯,法律規(guī)定殺人者償馬 牛三十,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至烏古□(1021~1074) 為部長時,始建官屬,并著手統(tǒng)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 推為都勃極烈,同時受遼生女真部節(jié)度使官號而不系遼 籍,成為遼朝屬國,世襲不絕。至盈歌為都勃極烈時,禁 其他女真部落自稱部長(勃極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

女真各部政令統(tǒng)一。遼末,阿骨打(1068~1123)即起兵 反遼,于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于1125年滅遼,1127年 滅北宋,成為與南宋南北對峙的中國北部封建王朝,并 且把外興安嶺以南及黑龍江下游都置于金朝上京直接管 轄之下。1234年亡于蒙古。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以前,使用契丹字,建國后借用契 丹字母(見契丹文)創(chuàng)制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別,與 漢文同樣成為金朝通用文字。為加強對漢區(qū)的統(tǒng)治,金 朝不斷遷徙猛安謀克于中原各地,使其與漢人雜居,加 速了女真人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人接受中原高度發(fā)達 的封建經(jīng)濟與文化,至金末,已漸與漢人同化。到元代, 遷入中原各地和散居遼東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與 華北漢人同被視為漢人。其留居東北邊疆的女真人,則 仍以漁獵或狩獵為生,社會發(fā)展較為緩慢,有的仍處在 原始社會階段。元朝在黑龍江依蘭一帶設桃溫、胡里改、 脫斡憐、斡朵憐、孛苦江五個軍民萬戶府,在黑龍江下 游及黑龍江以北所設各萬戶府、女真水達達路及征東元 帥府所轄的女真各部落,即是女真中尚處漁獵或狩獵生 活的一部分。

明初到明中葉,東北廣大地區(qū)的女真人分為建州、 海西、東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 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東海女真則散居在黑龍江及庫頁島一帶。自明初 至明中葉,在女真住地設置衛(wèi)、所,逐漸增加,多達384 個衛(wèi)、所,總屬奴兒干都司名下。衛(wèi)、所的長官如都督、 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均以女真酋 長擔任。明廷給予印信,允許定期赴京朝貢。并先后于 廣寧、 開源、撫順、清河、□陽、 寬甸等處開設馬市, 進行貿(mào)易。此類衛(wèi)所稱為羈縻衛(wèi)所,故仍受遼東都指揮 使司節(jié)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為明廷內(nèi)官,在 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屢受 朝命出使奴兒干(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并于永樂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興建和重建永寧寺于奴兒干都司所在 地(黑龍江口附近亨滾河來匯處特林地方古城),兩次 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額題《永寧寺記》,后者額題《重 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載奴兒干都司及永寧寺建立經(jīng)過 與亦失哈屢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漢、女真、蒙古、藏 4種文字,題名均由亦失哈領銜居首,以下數(shù)十人,有漢、 女真、蒙古等多種民族成分,為明朝東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里改、斡脫憐二 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于明初來歸,先 后建立三衛(wèi)(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建州右衛(wèi)),設指揮 使,統(tǒng)轄其眾。海西各衛(wèi)所后來發(fā)展為葉赫、輝發(fā)、哈 達、烏拉四部。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 相繼輾轉(zhuǎn)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 于今撫順以東蘇子河一帶;海西四部則散處于今開原以 北輝發(fā)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產(chǎn)力發(fā)展較快,農(nóng)耕 技術(shù)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 獵經(jīng)濟轉(zhuǎn)向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進入奴隸制發(fā)展階段。各部部長 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仆(阿哈),成為奴隸主(額 真),平民則稱為伊爾根。永寧寺碑 明成祖經(jīng)營奴兒干設立衛(wèi)所的記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

明萬歷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領、猛哥帖 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起兵,統(tǒng)一了建州各部,萬歷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 后加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相繼兼并海西四部,征服東 海女真,統(tǒng)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qū)的女真各部。在統(tǒng)一過 程中,努爾哈赤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chǎn)組織形式“牛 錄” 加以增定完善, 創(chuàng)建了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 旗”。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稱大□,沿用“金”為 國號,史稱后金。關(guān)于后金建國前及后金時期的社會性 質(zhì),目前史學界各家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fā)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 位,于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一譯寫形式) 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 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 真一名在清代逐漸消失?;侍珮O于天聰十年(1636)改國 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明初到明中葉,東北廣大地區(qū)的女真人分為建州、 海西、東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 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東海女真則散居在黑龍江及庫頁島一帶。自明初 至明中葉,在女真住地設置衛(wèi)、所,逐漸增加,多達384 個衛(wèi)、所,總屬奴兒干都司名下。衛(wèi)、所的長官如都督、 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均以女真酋 長擔任。明廷給予印信,允許定期赴京朝貢。并先后于 廣寧、 開源、撫順、清河、□陽、 寬甸等處開設馬市, 進行貿(mào)易。此類衛(wèi)所稱為羈縻衛(wèi)所,故仍受遼東都指揮 使司節(jié)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為明廷內(nèi)官,在 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屢受 朝命出使奴兒干(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并于永樂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興建和重建永寧寺于奴兒干都司所在 地(黑龍江口附近亨滾河來匯處特林地方古城),兩次 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額題《永寧寺記》,后者額題《重 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載奴兒干都司及永寧寺建立經(jīng)過 與亦失哈屢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漢、女真、蒙古、藏 4種文字,題名均由亦失哈領銜居首,以下數(shù)十人,有漢、 女真、蒙古等多種民族成分,為明朝東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里改、斡脫憐二 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于明初來歸,先 后建立三衛(wèi)(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建州右衛(wèi)),設指揮 使,統(tǒng)轄其眾。海西各衛(wèi)所后來發(fā)展為葉赫、輝發(fā)、哈 達、烏拉四部。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 相繼輾轉(zhuǎn)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 于今撫順以東蘇子河一帶;海西四部則散處于今開原以 北輝發(fā)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產(chǎn)力發(fā)展較快,農(nóng)耕 技術(shù)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 獵經(jīng)濟轉(zhuǎn)向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進入奴隸制發(fā)展階段。各部部長 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仆(阿哈),成為奴隸主(額 真),平民則稱為伊爾根。永寧寺碑 明成祖經(jīng)營奴兒干設立衛(wèi)所的記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

明萬歷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領、猛哥帖 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起兵,統(tǒng)一了建州各部,萬歷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 后加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相繼兼并海西四部,征服東 海女真,統(tǒng)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qū)的女真各部。在統(tǒng)一過 程中,努爾哈赤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chǎn)組織形式“牛 錄” 加以增定完善, 創(chuàng)建了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 旗”。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稱大□,沿用“金”為 國號,史稱后金。關(guān)于后金建國前及后金時期的社會性 質(zhì),目前史學界各家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fā)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 位,于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一譯寫形式) 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 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 真一名在清代逐漸消失。皇太極于天聰十年(1636)改國 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建州女真

女真,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來源于唐代的黑水。五代時分布于松花江、黑龍江下游,東至于海。北宋末(12世紀初),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以后,部分女真人遷入中原,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東北部分,元代歸合芝府水達達等路管轄。明初,被分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東海女真分布在黑龍江和庫頁島等地。明廷在當?shù)卦O立衛(wèi)、所等各級行政機構(gòu),管理軍政事務,隸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后來,東海女真時常侵襲海西和建州。建州與海西,為了躲避東海女真的侵擾,并加強與遼東及關(guān)內(nèi)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不斷向南遷移。到嘉靖年間 (1522—1566),分散聚居于遼東的東北邊:建州女真分布在撫順關(guān)以東,海西女真散居于開原以北。

名稱來源于其初遷到渤海率賓府建州故地(詳后),成員主要為元代胡里改、斡朵憐、托溫三萬戶府管轄下的女真人。但建州女真的形成,不是這三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的簡單地聯(lián)合到一塊,經(jīng)歷了一個由分散遷徙,幾經(jīng)變遷,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外部壓力的驅(qū)使,最后南遷到同一新地區(qū)后才形成的。這一分散遷徙和重新集聚的過程,既反映了這支女真人從14世紀上半葉至15世紀上半葉(即明前期)住地的變遷,也說明了建州女真大聯(lián)盟集團形成的歷史過程。

元末明初,居住在今黑龍江依蘭縣一帶的胡里改(火兒阿)、斡朵憐(憐一作里,又作吾都里)兩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由于受到黑龍江中下游“野人”南下侵襲和元朝殘余勢力的騷擾,分別在首領阿哈出,(明賜姓名李思誠,朝鮮文獻作于虛出)、猛哥帖木兒(清文獻作孟侍穆)等率領下,沿今牡丹江向南遷移。胡里改萬戶府的女真人,先移至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再東行,越過今老爺嶺和穆棱河,進入綏芬河流域,遂定居這一地區(qū)。綏芬河下游之雙城子(今烏蘇里斯克)一帶為渤海率賓府建州故地,1403年(永樂元年)胡里改部酋長阿哈出朝明,明廷以其所部置衛(wèi),襲建州故名,故命為建州衛(wèi),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斡朵里部南徙,初與胡里改部走著同一路線,在1372年(洪武五年)以前,已進入圖們江流域,幾經(jīng)變徙,約在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大多集結(jié)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會,今朝鮮會寧)為中心的圖們江東西一帶。1406年初(永樂三年十二月),因阿哈出推薦,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wèi)指揮使。這樣,胡里改和斡朵里兩部同居在建州衛(wèi)管轄下。

1408年(永樂六年)三月,居于忽的河、法胡河、卓兒河、海刺河等處的“女直野人頭目哈刺等”朝明,明“遂并其地入建州衛(wèi)”。忽的河疑為今輝發(fā)河支流富大河,海刺河疑即今松花江支流海浪河。至此,建州衛(wèi)管轄的女真人分布區(qū),西擴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棱河,南過圖們江。明廷在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wèi)指揮使的同一年,又在居今圖們江北、琿春河流域把爾遜所領的胡里改部另一支女真中置毛憐衛(wèi),作為建州衛(wèi)的子衛(wèi)。胡里改部雖分設兩衛(wèi),但明廷常委任建州衛(wèi)或毛憐衛(wèi)的女真頭人到對方衛(wèi)分任職,因而后來史書稱居建州、毛憐等地的均為建州女真。

建州衛(wèi)設立后,朝鮮認為是明朝扼制其向北發(fā)展,為了抵制女真人歸明,關(guān)閉慶源集市貿(mào)易,引起女真人憤怨。1406年(永樂四年)女真人“入慶源界抄掠”。結(jié)果被朝鮮軍擊退。數(shù)月后,阿哈出率部眾西南徒至回波江(今輝發(fā)河)流域的鳳州(亦作奉州、方州、坊州、房州,疑在今吉林海龍縣境)。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wèi)的居民。猛哥帖木兒所統(tǒng)斡朵里部人世與胡里改部為婚,兩部關(guān)系密切。所以猛哥帖木兒當因在“庚寅事變”中參與“寇慶源府”,畏朝鮮卷土來攻,亦于1411年(永樂九年)率部眾遷到鳳州地面,住在從鳳州通往開原的地方。

1412年(永樂十年),明朝將猛哥帖木兒所部從建州衛(wèi)中析出,另置建州左衛(wèi),以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時建州衛(wèi)首領阿哈出孫李滿住,于 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率“一千余戶到婆豬江居住”。婆獵江即今鴨綠江支流渾江。李滿住等領400余戶住在渾江中游之兀刺山城(今遼寧省桓仁縣東北之五女山城)南麓甕村,距鴨綠江只一日程。同時遷到婆豬江流域的,還有猛哥不花所統(tǒng)西毛憐衛(wèi)部眾。猛哥帖木兒未一同南遷,先派管下童家吾等27人率男女 200余名還阿木河舊居地,“隨率正軍一千名,奴人、小兒共六千二百五十名”,又返回到阿木河地區(qū)。猛哥帖木兒所以能再回阿木河地區(qū),是得到明太宗同意回 “原久居去處住坐”的。

李滿住等遷居婆豬江流域后,屢受朝鮮軍襲擊。李滿住等被迫于1433年(宣德八年)率部又遷到婆豬江支流富爾江上游的“吾彌府”居住。由于朝鮮方面誤以為李滿住于1432年襲擊朝鮮江界、閻延等地,1437年(正統(tǒng)二年)又欲發(fā)兵攻吾彌府。李滿住聞訊,舉部再西遷,于翌年到達今渾河支流蘇子河畔,史稱 “移住灶突山東南渾河上”。(滿語稱灶突山為“虎攔哈達”,意為煙筒山)。其遺址迄今尚存,即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境靠近煙筒山的蘇子河上游之舊老城。

跟隨猛哥帖木兒遷回阿木河居住的建州左衛(wèi)人,在1433年前已有零星遷往婆豬江地區(qū),1432年(宣德七年)猛哥帖木兒向明欽差談及,他的“族親在婆豬江等處”。次年,猛哥帖木兒因積極協(xié)助明欽差裴俊刷還被楊木答兀從開原引誘叛逃到牡丹江、綏芬河一帶的“漫散軍官”及兵丁,沖突中,殺死“野人”頭目阿答兀。同年閏八月,原為安樂州(治今遼寧省開原)千戶的楊木答兀,“糾合各處野人(即所謂“七姓野人”)約八百余名人馬”,襲擊建州左衛(wèi),猛哥帖木兒及長子阿古(亦作阿谷,又名權(quán)豆)等人均被害,次子童倉(董山)被俘,房屋被燒毀,弟凡察等“俱各失所”。事件發(fā)生后,朝鮮借機派兵進駐阿木河地區(qū)。凡察向明廷求救,明廷只下詔令“野人”放還童倉,卻不發(fā)兵問罪。凡察在歸途中往會李滿住,滿住力勸凡察遷來同注。童倉被放回后,與叔凡察討論今后大計,都有南遷之意,遂于1440年(正統(tǒng)五年),不顧朝鮮兵的阻截,率百余戶遷到婆豬江流域,與建州衛(wèi)都指揮使李滿往會合,住在三土河(今三統(tǒng)河)、婆豬江以西至冬古河(即董鄂河,今大雅兒滸河)地區(qū)。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東毛憐的部民。凡察、童倉遷到婆豬江流域后,1442年(正統(tǒng)七年)叔侄發(fā)生建州左衛(wèi)“衛(wèi)印之爭”,即爭奪領導權(quán)。明廷為了平息紛爭,析建州左衛(wèi)為左、右二衛(wèi),以童倉為猛哥帖木兒正嫡,掌左衛(wèi),凡察掌右衛(wèi)。自此,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建州三衛(wèi)”。建州三衛(wèi)中,據(jù)朝鮮史籍 1451年的記載,時建州衛(wèi)有1700余戶,左、右二衛(wèi)合計才600余戶,共計2300余戶,以建州衛(wèi)人戶數(shù)最多。如按每戶5人計算,時建州三衛(wèi)共有人口還不到12000人。不過應當看到,無論是阿哈出遷出綏芬河流域,或是童倉和凡察南遷婆豬江時,史有明文,建州衛(wèi)和建州左衛(wèi)都有部分部民未遷走,1440 年童倉等南遷時,左衛(wèi)部民“留居者過半”。遷居婆豬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時雖只有1萬多人,但由于他們在長期遷徙中患難與共,而聚居在一地后,因來歸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個強大的聯(lián)盟集團。原來人數(shù)較少的建州左衛(wèi),當猛哥帖木兒后裔清太祖努爾哈齊登上政治舞臺后,建州女真8部、海西女真4部及東海女真的一部分,均先后被他統(tǒng)一起來。建州女真8部及其分布為:蘇克素護(亦作蘇護或蘇滸)河部,因居地臨水得名,今稱蘇子河;哲陳部,哲陳為滿語,疆、城郭之意,因居建州女真區(qū)域西北角得名,地在今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一帶;完顏(一作王甲)部,分布在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東北的渾江上游地區(qū);渾河部,以水得名,約分布在今撫順市東南的渾河流域地區(qū);棟(一作董)鄂部,以水得名,居今稱大雅兒滸河流域;鴨綠江部,居今鴨綠江上游地區(qū),有人認為該部居民是明成化年間(1465—1487)從圖們江流域來投的毛憐衛(wèi)人;訥殷部,以水得名,地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區(qū);珠舍里部,分布在朱色冷河(今二道江)流域,地在今吉林省安圖縣境。前人常稱前5部為滿洲5部,后3部為長白山3部。表明建州女真區(qū)域,東至鴨綠江,西抵撫順市,南有遼寧縣桓仁縣境,北達圖們江的廣大地區(qū)。

感覺不錯,贊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
評論
    共 0 條評論
本站所發(fā)布的全部內(nèi)容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搬運,僅限于小范圍內(nèi)傳播學習和文獻參考,請在下載后24小時內(nèi)刪除!
如果有侵權(quán)之處請第—時間聯(lián)系我們刪除。敬請諒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備2021006107號-532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特別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