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官窯瓷器釉面不平
康熙官窯瓷器釉面不平
康熙官窯瓷器的釉面有時會出現(xiàn)不平整的現(xiàn)象,這在其民窯器物中尤為常見。這些不平整的釉面可能表現(xiàn)為縮釉、粘砂或不光滑。在老器物的底足內(nèi),釉層較薄,常??梢钥吹椒派錉畹奶逗?。有些器物的足墻斜削,形成尖銳的邊緣,而圈足直徑較大。特別是一些瓶子、觚和罐子,其底足呈現(xiàn)出明顯的臺階狀,這種形狀在折角處尤為明顯,被俗稱為“二層臺”或“余纖臺階底”。
在康熙時期的鳳尾尊外底,常見雙圈樹葉款,而二層臺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廣為流行。這種設(shè)計在夔龍折沿洗和印盒上尤為多見,其里圈通常比外圈矮,兩圈之間露出的胎體豎直,看似無釉。圈足整體寬厚。
如何鑒別單色釉瓷器?
一道釉,就是整個瓷器僅有一種顏色。
1、紅色釉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蓋血紅、娃娃臉等顏色。紅釉瓷早在北宋初年就開始出現(xiàn)了,到了北宋末年鈞窯燒出了銅紅、海棠紅和火焰紅等色。到了元代出現(xiàn)了朱紅色,但產(chǎn)品不多。到了明永樂、宣德年間燒出了鮮紅色,又稱為“寶石紅”,明代皇室用來祭祀的紅釉瓷稱為“祭紅”。明代中期燒制紅釉的技術(shù)失傳,到了清康熙后期紅釉色才得開始恢復(fù),其中以督窯官郎廷極監(jiān)燒的紅釉瓷最為著名,稱為“郎窯紅”。同時期著名的紅釉品種還有豇豆紅,高級的稱為“大紅袍”。康熙時還新創(chuàng)了胭脂紅,這一時期還燒造了珊瑚紅、蓋血紅和抹紅等瓷器。
2、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
3、綠色釉包括孔雀綠、鸚哥綠、寶石綠、瓜皮綠等。宋代瓷器上的綠釉多為較深的青綠色,磁州窯還燒制了孔雀綠釉,這種顏色到了明代正德時期達(dá)到了很高水平。明中期出現(xiàn)了瓜皮綠。水綠色是康熙時杰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4、黃色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姜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黃釉瓷始燒于唐代,主要的產(chǎn)地有安徽的壽州窯、蕭縣的白土窯、河南郟縣窯和密縣窯,河北曲陽窯,山西渾源窯。明代宣德至弘治年間的澆黃釉(俗稱“雞油黃”)較為杰出,明嘉靖、萬歷年間黃釉顏色比較深,釉色肥潤,黃釉中多有暗刻花紋或含有“血絲痕”,在明代黃色是宗教祭器的重要顏色。清代的黃色釉主要有鱔魚黃和蛋青釉兩種,蛋黃釉是康熙時創(chuàng)燒,黃釉微重,到了雍正和乾隆時,釉中摻有玻璃白,顏色淺淡。
5、藍(lán)色釉包括霧藍(lán)、灑藍(lán)、天藍(lán)、翠藍(lán)、寶石藍(lán)、抹藍(lán)、祭藍(lán)等。最初的低溫釉出現(xiàn)于唐三彩當(dāng)中,到了元代燒成了高溫藍(lán)釉瓷。明代宣德的藍(lán)釉主要有寶石藍(lán)、祭藍(lán)等。清代除了仿燒祭藍(lán)外,還燒造了灑藍(lán)、天藍(lán)釉,灑藍(lán)始燒于宣德,到了康熙才得以成熟;天藍(lán)釉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的,始燒于康熙,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時期。
6、白色釉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魚肚白等。
7、黑色釉有黑彩、墨彩、烏金等。
8、紫色釉有茄皮紫、豬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現(xiàn)的,以后歷朝歷代均有燒造。
9、爐鈞釉是由高粱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組成的,乾隆時期最多。窯變釉主要是由紅和藍(lán)兩種顏色組成,雍正最好的窯變釉叫火焰青和火焰紅。
10、茶葉末釉就是像茶葉的顏色一樣。
一道釉,就是整個瓷器僅有一種顏色。
1、紅色釉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蓋血紅、娃娃臉等顏色。紅釉瓷早在北宋初年就開始出現(xiàn)了,到了北宋末年鈞窯燒出了銅紅、海棠紅和火焰紅等色。到了元代出現(xiàn)了朱紅色,但產(chǎn)品不多。到了明永樂、宣德年間燒出了鮮紅色,又稱為“寶石紅”,明代皇室用來祭祀的紅釉瓷稱為“祭紅”。明代中期燒制紅釉的技術(shù)失傳,到了清康熙后期紅釉色才得開始恢復(fù),其中以督窯官郎廷極監(jiān)燒的紅釉瓷最為著名,稱為“郎窯紅”。同時期著名的紅釉品種還有豇豆紅,高級的稱為“大紅袍”??滴鯐r還新創(chuàng)了胭脂紅,這一時期還燒造了珊瑚紅、蓋血紅和抹紅等瓷器。
2、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
3、綠色釉包括孔雀綠、鸚哥綠、寶石綠、瓜皮綠等。宋代瓷器上的綠釉多為較深的青綠色,磁州窯還燒制了孔雀綠釉,這種顏色到了明代正德時期達(dá)到了很高水平。明中期出現(xiàn)了瓜皮綠。水綠色是康熙時杰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4、黃色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姜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黃釉瓷始燒于唐代,主要的產(chǎn)地有安徽的壽州窯、蕭縣的白土窯、河南郟縣窯和密縣窯,河北曲陽窯,山西渾源窯。明代宣德至弘治年間的澆黃釉(俗稱“雞油黃”)較為杰出,明嘉靖、萬歷年間黃釉顏色比較深,釉色肥潤,黃釉中多有暗刻花紋或含有“血絲痕”,在明代黃色是宗教祭器的重要顏色。清代的黃色釉主要有鱔魚黃和蛋青釉兩種,蛋黃釉是康熙時創(chuàng)燒,黃釉微重,到了雍正和乾隆時,釉中摻有玻璃白,顏色淺淡。
5、藍(lán)色釉包括霧藍(lán)、灑藍(lán)、天藍(lán)、翠藍(lán)、寶石藍(lán)、抹藍(lán)、祭藍(lán)等。最初的低溫釉出現(xiàn)于唐三彩當(dāng)中,到了元代燒成了高溫藍(lán)釉瓷。明代宣德的藍(lán)釉主要有寶石藍(lán)、祭藍(lán)等。清代除了仿燒祭藍(lán)外,還燒造了灑藍(lán)、天藍(lán)釉,灑藍(lán)始燒于宣德,到了康熙才得以成熟;天藍(lán)釉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的,始燒于康熙,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時期。
6、白色釉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魚肚白等。
7、黑色釉有黑彩、墨彩、烏金等。
8、紫色釉有茄皮紫、豬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現(xiàn)的,以后歷朝歷代均有燒造。
9、爐鈞釉是由高粱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組成的,乾隆時期最多。窯變釉主要是由紅和藍(lán)兩種顏色組成,雍正最好的窯變釉叫火焰青和火焰紅。
10、茶葉末釉就是像茶葉的顏色一樣。
單色釉瓷器雖然沒有華麗的紋飾和造型,卻在簡約中讓人領(lǐng)略到樸實無華的美,因此也為收藏家們所鐘愛。但也正是因為它的簡約,沒有更多的輔助依據(jù),又給鑒定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那么雍正的單色釉瓷器在鑒定過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由于雍正瓷器高昂的市場價值,作偽者在造假的過程中也是費盡心機。
1、比如在釉色上,作偽者現(xiàn)在已經(jīng)通過對真品進行化學(xué)分析,得到成分的比例,從而達(dá)到亂真的地步,
2、比如落款大清雍正年制的胭脂紅碗,在釉色上和真品相比絲毫不差,但從內(nèi)壁上,可以發(fā)現(xiàn)燒造的過于光滑,不是當(dāng)時的燒造工藝所能達(dá)到的。
3、另外在圈足上,這個碗和雍正時期的真品相比小了很多,也露出了破綻。因此在鑒定的過程中,就要從造型、胎釉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