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壓榨食用油
我國古代的人們很早就知道油并食用了。相傳我們的先祖黃帝得到一本名為《河圖》的書,他不分晝夜地閱讀,為解決晚上照明問題,便令部下一個叫力牧的人采集樹木果實來制造油,用絲綿做油芯,晚上點燃了來讀書。但這只是傳說而已,其實植物油的產(chǎn)生是較后的事情,人們最先知道并食用的是動物油。人類在懂得用火之后,在燒烤和使用器具烹飪?nèi)忸惖倪^程中,產(chǎn)生脂肪析出的現(xiàn)象,經(jīng)過長期實踐,慢慢懂得了如何取得油及油的用途。
植物油的獲取約始于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柰油,搗柰實和以涂繒上,燥而發(fā)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今云蘋果,王先謙認(rèn)為柰實不聞可為油,奈乃棗字之誤。見《釋名疏證補》)?!洱R民要術(shù)》卷四“棗油法”引鄭玄曰:“棗油,搗棗實,和以涂繒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边@表明當(dāng)時人們已經(jīng)知道植物果實中含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及成品還是較簡單和原始的。崔寔《四民月令》謂五月“以竿掛油衣,勿襞藏”(折疊)。油衣即涂油以防雨水的外衣,可能用的是植物油。漢代,芝麻(當(dāng)時稱胡麻)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qū),由于其含油量豐富,遂逐漸被廣大人民所喜愛和食用?!端拿裨铝睢分卸啻翁岬椒N植、買賣胡麻,可見當(dāng)時人們對胡麻的重視,也反映出當(dāng)時胡麻在人們?nèi)粘I钪械闹匾匚弧?/p>
植物油初始時大概多用于點燈照明或作為戰(zhàn)爭中的燃燒物使用,傳說中的力牧造油也反映了這種情況。芝麻油可能是植物油中最先大量出現(xiàn)并用來食用的。三國時期,人們已大量使用芝麻油了?!度龂尽の褐尽M寵傳》載,東吳孫權(quán)攻魏合肥新城,魏將滿寵“募壯士數(shù)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fēng)放火,燒賊攻具”。王隱《晉書》云晉“元康五年十月,武庫火,焚累代之寶,檢校,是工匠盜庫中物,恐罪,乃投燭著麻膏中,火燃”。又載“齊王(司馬)冏起義,孫秀多斂葦炬,益儲麻油于殿省,為縱火具”。張華《博物志》載晉武帝“泰始中,武庫火,積油所致”。這些記載中的麻油可能指芝麻油,均作燃燒品使用,其數(shù)量不在少數(shù)。王隱《晉書》上言麻膏,下言麻油,膏油互用。由此也可窺見油字漸漸代替脂膏作為通稱的痕跡。
植物油的食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能就比較普遍了。據(jù)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記載,當(dāng)時已把芝麻油、荏子油和麻子油用于飲食烹調(diào)上,其書卷三“荏蓼第三十六”云:“荏子秋末成…… 收子壓取油,可以煮餅。茬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煮餅亞胡麻油而勝麻子脂膏,麻子脂膏并有腥氣”。書中敘述的諸種烹調(diào)方法、菜譜及用料中,有不少運用麻油、荏油以及豬、羊、牛等動物油的記載。當(dāng)時食用的植物油中,以芝麻油最好。植物油中還有紅藍(lán)花子油,“既任車脂,亦堪為燭”(《齊民要術(shù)》卷五“種紅藍(lán)花桅子第五十二”)。這些動植物油除了烹調(diào)食物之外,還用于造燭、油布、發(fā)膏、面脂等等。植物油中的蕓薹子油(今菜子油)可能也食用了。南朝梁元帝蕭繹《別詩二首》有“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澤”之句,五月新油當(dāng)為五月前后收獲并新壓榨出來的植物油。《齊民要術(shù)》卷三“種芥子及蜀芥、蕓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澤時種,旱則畦種水澆,五月熟而收子,崔寔曰:六月大暑中伏后可收芥子?!笔|薹子為五月收獲,其油當(dāng)即蕭繹詩中的五月新油。
宋代,植物油的食用更加普遍,種類也有所增加。沈括《夢溪筆談》云:“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鼻f季?!峨u肋編》謂:“油通四方,可食與然(燃)者,惟胡麻為上,俗呼脂麻,言其性有八拗,謂雨暘時薄收,大旱方大熟,開花向下,結(jié)子向上,炒焦壓榨才能生油,膏車則滑,鉆針乃澀也。而河?xùn)|食大麻油,氣臭,與荏子皆堪作雨衣。陜西又食杏仁、紅藍(lán)花子、蔓菁子油,亦以作燈,但粥,以熏目以致失明,今不聞為患。山東亦以蒼耳子作油,此當(dāng)治風(fēng)有益。江湖少胡麻,多以桐油為燈,但煙濃污物,畫像之類尤畏之,沾衣不可洗,以冬瓜滌之乃可去,色青而味甘,誤食之,令人吐痢,飲酒或茶皆能蕩滌,蓋南方酒中多灰爾,嘗有婦人誤以膏發(fā),粘結(jié)如椎,百治不能解,竟髡去之。又有旁毗子油,其根即烏藥,村落人家以作膏火,其煙尤臭,故城市罕用。烏柏子油如脂,可灌燭,廣南皆用,處、務(wù)州亦有?!蔽闹兴信e的植物油就有十一種,用于飲食者也有五六種之多。據(jù)史書記載,宋代歲賦之物有四類,其中一類為物產(chǎn)之品共六種:“五曰果、藥、油、紙、薪、炭、漆、蠟”(《宋史》卷174《食貨志》上·二)。又,卷178《食貨志》下·八云“在京及畿肉油、炭、面、布、絮稅并力勝錢并權(quán)免”。上引兩條材料可見宋代油產(chǎn)數(shù)量相當(dāng)可觀,既充歲賦之物,又需上稅。
明代,植物油的種類更多,系統(tǒng)的造油方法也見諸記載,對各種植物油的性質(zhì)、食量、不同的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認(rèn)識?!短旃ら_物》中“膏液·油品”: “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一名白菜)為上,蘇麻(形似紫蘇,粒大于胡麻)、蕓薹子次之(江南名菜子)、子(其樹高丈余,子如金櫻子,去肉取仁)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剝?nèi)∑淦?,為律索用者)為下。燃燈則柏仁內(nèi)水油為上,蕓薹次之,亞麻子(陜西所種俗名壁虱脂麻,氣惡不堪食)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子次之(燃燈最易竭),桐油與柏混油為下(桐油毒氣熏人,柏油連皮膜則凍結(jié)不清)。造燭則柏皮油為上,蓖麻子次之,柏混油每斤入白蠟凍結(jié)次之,白蠟凍結(jié)清油又次之,樟樹子油又次之(其光不減,但有避香氣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專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土廣用牛油,則為下矣”。文中還詳細(xì)記述了各種植物種子的出油率和造油法,其中有榨法又兩鑊煮取法即水代法、磨法、舂法等,基本具備了現(xiàn)代食用植物油的種類及造油法。
清代,花生油也作為食用油出現(xiàn)在我國人們的飲食及日常生活中,清檀萃《 滇海虞衡志》卷十謂:“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 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 尋常杯灼,必資花生,故朝市至夜市,爛然星陳。若乃海濱滋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花生油,且膏之為燈,供夜作,今已遍于海濱諸省,利至大。”謝國禎先生認(rèn)為,此落花生乃指小花生,大花生當(dāng)在明末清初才繁殖起來(《明代社會經(jīng)濟史料選編》上)。清朝中后期,據(jù)清朝《續(xù)文獻(xiàn)通考》中“實業(yè)考·油業(yè)”記載,其時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有:大豆類(包括黃豆、青豆、黑豆、褐豆、斑豆)、棉子、花生、蕓薹、脂麻、亞麻、山茶、紫蘇(即荏)、蓖麻、油桐、大茴香、胡桃等多種。
在我國歷史上,自從植物油出現(xiàn)并應(yīng)用于飲食和其他方面之后,并沒有完全排斥動物油,兩者并行不悖。但由于植物油種類多、產(chǎn)量大、用途廣,因而其食用的比例越來越大,至今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