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吃茶葉(牧民喝茶葉)
牧民喝茶葉
藏族喝奶茶主要與他們的生活飲食有很多關系。蔬菜新鮮食物的缺乏,為了彌補體內酸堿度不平衡,喝奶茶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茶能補充飲水中缺氧的不足,茶中含的芳香油要溶解動物脂肪,消食解膩。
牧民都知道茶能幫助人消化肉食。對于常年偏食酸性的牧民來說,可真是不可一日沒奶茶。缺了它身體可真的就吃不消了。
茶葉對游牧民族的重要性
北方的游牧民族離不開中原的茶葉,這是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決定的,
中國的游牧民族多集中于西北地區(qū),其日常飲食基本上以牛羊肉為主,輔以青棵奶酪飲品。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牛羊肉是高熱量不易消化食品。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已經知道,茶葉有著不可忽視的藥理作用。西北地區(qū)的人民多居住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原上,氣候干燥寒冷,通常容易發(fā)生機體缺氧癥和低壓癥。而飲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興奮神經的作用,可以防治因血壓升高而引起的頭痛、缺氧等癥,亦可防治思睡倦怠、精神不適等低壓癥。游牧民族的脂肪食品較多,油膩不易消化,而馬背上的民族不事生產,很少種植蔬菜,極度缺乏各種人體急需的維生素。而茶葉剛好可以解決這兩大問題。茶葉中含有多種酶,可以分解食物,去除油膩,有助于消化。另外茶葉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維生素和氨基酸,正好彌補了西北地區(qū)飲食中蔬菜少的缺憾。
中國藏族有諺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又說;“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飲?!边@正是茶葉對西北游牧民族重要性的生動寫照。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喜愛飲茶,曾在《論茶》一文中寫道:“除煩去膩,不可缺茶”。古籍《滴露漫錄》上說:“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棵之熱,非茶不解”??梢娫诤芫靡郧?,我們的先民就已經認識到了茶葉巨大的藥理價值。
由于茶葉對游牧民族的飲食非常重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于是茶葉也成為了歷代中原王朝統(tǒng)治者控制西北少數民族的戰(zhàn)略武器。
北宋后期,宰相葵京立“茶引法”,設立專門管理茶葉的機構“茶馬司”,商人經營茶葉必須到官方領“引”,憑“引”賣茶,運銷數量和地點都有限制,政府則按“引”收稅。而茶馬司的職責主要掌管四川邊茶與少效民族交換馬匹事務。自此開啟了中原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的茶馬貿易幾百年的歷史,而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以茶制邊政策也為后世王朝所繼承。
至到新中國成立之后,舊茶制度始行廢止,并著意改善邊茶生產條件,擴大邊茶生產。滿足西北各族人民需要,邊民千年為茶所苦的現狀才徹底得以改善。
游牧民族吃啥
古代游民自給自足乳制品是他們可以用奶制造的也是他們每天的主要食品還有干肉鮮肉
游牧民族喝奶茶
據古籍記載,我國最早的奶茶源自北方游牧民族,是地區(qū)交流融合的產物。古代中國,南方產茶,北方有乳,再傳到南亞、歐美地區(qū),與當地糖業(yè)結合,出現了英式奶茶。發(fā)展至近代,國內又出現了臺式奶茶、港式奶茶,以及近年來各種創(chuàng)新性的花式奶茶。
草原奶茶。蒙古族、哈薩克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做的奶茶統(tǒng)稱草原奶茶。一般做法是將紅磚茶搗碎放入銅壺煮,燒開后加入鮮奶,直到茶乳交融,除去茶葉,加鹽即成。北方草原氣候寒冷,肉食較多,蔬菜很少,喝熱的咸奶茶可以驅寒耐饑、有助消化。
臺式奶茶。盛行于中國臺灣的珍珠奶茶里面含有粉圓,粉圓外觀烏黑晶透,遂以“珍珠”命名,另可加入布丁、椰果、燒仙草、龜苓膏等各式各樣的配料,調制出不同味道。
港式奶茶。港式奶茶曾經風靡一時,又叫“香港老街奶茶”。茶味重偏苦澀,口感爽滑,香醇濃厚。制作方法較復雜,經過撞茶(拉茶)工序,保證奶茶中保留茶葉的濃厚味道。“絲襪奶茶”由此演化而來,以紅茶混和鮮奶加糖制成。港式奶茶糖多奶多,冷熱飲均可。
東南亞奶茶。流行于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主要以紅茶為茶底,加入煉乳、肉桂粉、八角等香料,口感香甜濃郁、略微厚重,味道奇特。
英式奶茶。英國人喝茶學自中國,喝法卻別具一格,喜歡加入糖、奶或檸檬片,口味偏清淡。傳統(tǒng)的英式奶茶以茶為主,只加少量的濃牛奶,杯的體積較小,一般于早餐、下午茶或晚餐后聊天時飲用。
新式奶茶。近年來,奶茶在選料和工藝上發(fā)生了變革,開始采用茶葉提取物、水果,或奶精、奶油、芝士、豆子等為原料,提升奶茶口感,開發(fā)出諸多特色新品。▲
茶對于游牧民族如此重要的原因不包括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發(fā)展的強大推力。從歷史上看,我國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在交融中和諧共贏,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會產生更加強大的、比原來的民族更加優(yōu)秀的群體,其結果都是形成更加強大的政權和更大范圍內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
一是經濟的交流發(fā)展。驢、騾,小麥都是由少數民族經西亞傳入中原的,玉米、高梁(也是由少數民族傳入內地的,而游牧民族生活必需品則全部來自中原地區(qū)。中原的糧、絲、茶與游牧民族、漁獵民族的肉類、奶類、油類等產品,構成整個中華古代農業(yè)生產的基本產品。這種經濟上相互補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經濟上的民族親合力,由此而產生政治上的凝聚力。
二是科學文化的進步。普通話的形成和發(fā)展歷經了遼南語、燕京語與通古斯語等語系的相互沖擊、吸收和錘煉。漢字也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內容。各民族通過文化及科學上的相互交流和促進,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和科學的發(fā)展。
三是各族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進。漢族的菜肴制作方法和以谷物為主的飲食結構,逐步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同樣由周邊民族地區(qū)傳來的磨面技術、燒酒制作技術也被漢族充分利用并得到了發(fā)展,從而豐富了各自的飲食文化。中原地區(qū)的磚、瓦結構的建筑已被幾乎所有的民族接受并付諸實施,而由少數民族傳入中原的床、桌、椅等,又被各民族所喜愛并廣泛使用
游牧民族 飲食
自古以來都是民以食為天,而我國的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北方跟南方有著各自的飲食習慣,存在很大的區(qū)別。比如南方歷代以來都是以大米為主食,而我國北方則不盡相同,特別是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他們可能因為地理氣候的原因吃不上大米,然而卻有著自己的獨特主糧食,那么這些游牧民族的日常飲食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我國傳統(tǒng)美食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極為悠久,古人們最初擺上飯桌的是一種稱為“黍”的谷物,它屬于一種禾本科植物,形似狗尾巴草,葉綠果實黃,磨開皮殼后得到黃色的米粒,用這種黃米煮成的食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屬于古人們的充饑主糧。
然而早期的黍屬于野生植物,被人們發(fā)現之后才開始馴化成種植谷物,不過黍這種植物就算種在肥沃的土地上其產量也不高,并且獲得的谷粒小而硬,磨殼麻煩,吃下去又不容易消化,于是古人們就從黍的基礎上培育出了稷。
《詩經·王風·黍離》有記載:“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因此人們懷疑稷就是古代的高粱,比黍還要高產,大概公元前10000年,南方的原住民收集到黍稷的種子,并且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由于地理氣候的優(yōu)勢,所以南方能夠給這種稻谷提供合適的生長環(huán)境,并且產值可觀,逐衍變成南方人的主食,相比北方的游牧民族對種植黍稷就因氣候地理問題缺乏優(yōu)勢,他們能種植所獲取的谷物并不多,所以主要是以面粉食材為主,諸如采用蒸烤煎等烹飪方式,制作出饅頭、面條、干餅等。
我國的北方游牧民族是一個生活在草原上大族群,其主要以放牧為生,所住的地方也不固定,會經常因水草環(huán)境的好壞而變遷,因此不存在耕田種地自然就缺乏谷粒食物,不過北方游牧民族們有著自己的習俗飲食文化,這源于他們的獨特生產方式所致。在大部分人形象中,草原民族整天放牛放樣,想必餐餐都能吃牛肉喝羊奶,然而真實情況并非如此。
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以放牧為生,其養(yǎng)成的動物除了給自己吃之外還會當成商品,趕到貿易區(qū)交換各種物資,諸如用一頭牛換取多少袋面粉,用幾頭羊換來餐具、衣服、茶葉蔬菜等。
雖然他們整天養(yǎng)著一大群牛羊,但是普通的游牧家庭并非每餐都可以吃上肉,天天能吃上肉的卻是富裕的家庭或者貴族階層的人群。所以北方古人的普遍食物為一天兩餐,清晨熬上一鍋小米粥或面餅,晚餐則配點肉干、熏肉跟米粥一起吃,每逢到了節(jié)慶日才殺羊宰牛大吃一頓。
有文獻記載,意大利的傳教徒加賓尼曾在他的《出使蒙古記》中描述道:“牧民們將小米放入水中沸煮,清晨喝上幾杯粥湯,白日就不會再吃食物,到了夜晚則吃一點肉食,配以湯喝”。
由此可見北方牧民偶爾也吃點小米,不過他們也會經常吃牛肉跟羊肉,有時候遇到祭祀活動或招呼重要客人的時候才殺馬,取馬肉來吃,因為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工具,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宰殺,所以吃上一頓馬肉,對他們來說算是十分奢侈的。
后來游牧民族向南發(fā)展,劫掠了不少漢族人們的糧食,甚至實力稍強的游牧部落還會跟邊境南面的耕田部落征收谷物糧食以及一些他們不能生產的物資。為了補充身體需要的各種養(yǎng)分,北方牧民還會吃蔬菜水果、在湖里捕魚,在草原中挖野菜,給自己提供更豐富的食物來源,另外他們自己也研發(fā)出各種以馬奶、牛奶、羊奶為主的乳制品。
如今隨著北方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接近現代式生活,因此在飲食方面也從以前的一日兩餐變?yōu)槿?,此時他們的食物開始向多元化發(fā)展變得更加豐富起來。
在古代時期,由于生產落后跟資源貧瘠的緣故,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飲食還是比較單一,此單一并非指他們天天以肉食為主,而是說能選擇的食物不多。大家在電視劇中經??吹侥撩駛冊诔燥埖臅r候不是吃手抓肉就是烤羊肉,其實蒙古的游牧民族很少宰羊來吃,除非有遠方的貴客到來或者遇到了啥喜慶節(jié)日才會宰羊。畢竟養(yǎng)一頭羊的成本也挺大,據說要有近20畝地才能夠養(yǎng)活一頭羊,而普通的牧民家庭要養(yǎng)活三百頭羊以上才能算是要個小康家庭,那么總需要的草地就達到每戶6000畝以上。
在放牧牛羊的漫長歲月里,若是遇到天氣不佳,在極熱或嚴寒的氣候影響之下有可能引發(fā)牲口病亡,特別突如其來的一場口蹄瘟疫,會徹底讓一個放牧家庭在一夜之間淪為貧困戶。有時候好不容易熬過寒冬,牧民結果發(fā)現自己養(yǎng)的羊群有都給凍死一半了,這時別說是吃羊肉,恐怕連喝粥都困難。
那么到了非得宰羊的節(jié)日,牧民一般都不會殺母羊,只會選擇一些不能抵抗嚴寒的弱小的羊羔或以公羊。所以說北方牧民并不把殺羊作成主要的食物來源,他們主要是靠乳制品以及一些雜糧為主要食物,蒙古大草原土地也算肥沃,雖然不像南方易于耕田,但有一些小地方是可以種一些蔬菜稻谷的,只是范圍比較小而已。
另外人們更需要羊衍生出來的羊毛跟羊奶,既然羊為主要生產來源不能把家底吃光,唯有吃些次生品——乳制品,因此就衍生出許多羊奶茶、羊奶泡饃、奶餅等等,而羊毛則可以用來編制過冬的毛衣、被子、毯子、縫補衣服跟營帳,以及拿去市集交換日常物資,古代的牧民們甚至還有用羊毛交稅的。
而清朝趙翼的《檐曝雜記》中也有一段有關北方牧民飲食習慣的描述,稱:“食酪,蒙古之俗,膻肉酪漿,然皆不能食肉也,食肉惟王公臺吉能之也,吾等窮夷,逢節(jié)僅殺一羊足矣”。
說的就是普通的游牧家庭都是以吃奶酪食品為主,而那些羊肉大餐都是貴族們所能享受的權力,咱們這些貧苦窮人,只要每次過節(jié)殺一頭羊來使用就滿足了。
北方牧民們在飲食習慣上也有很多規(guī)矩跟禮儀,比如牧民主人在用餐時會首先捧上一碗奶茶,依照年齡輩分,給賓客逐一品嘗,其接受方式是賓客需要跪接奶茶,此跪非跪主人而是歸此碗食物,象征感恩大地眾神賜予我們食物的意思。
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好茶喝,有好臉看”,蒙古牧民把茶看成是自己的面子,也是自己的主食之一,主要你來到曠闊的大草原,牧民不論是否陌生都會雙手合十和藹的給你敬茶跟食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你參加主人餐宴的時候,席間擺著奶制品跟香噴噴的手抓肉,此時你由于抵抗不了肉食的誘惑,選擇先吃手抓肉而不是先嘗點奶制品的話,那么主人就會拉下臉色來,畢竟這對于游牧民族來說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蒙古游牧人還研發(fā)出一種新的飲食,叫做“奶茶泡炒米”,此美食滋潤爽口,濃稀混合,入口不膩,舒胃提神,有助消化,特別是搭配美味的手抓肉配合來吃,能夠起到素葷的美妙搭配,可謂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也。
參考文獻:
《詩經·王風·黍離》
《出使蒙古記》
《檐曝雜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抄襲必究,歡迎大家關注、評論,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歷史知識,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共同進步!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lián)系。】
游牧民族 喝茶
斗彩雞缸杯燒造與明成化年間,因其杯壁上畫有惟妙惟肖的公雞、母雞圖案,故稱雞缸杯。明代的雞缸杯非常的小,口徑大概是八公分,高度大概是一半,四公分,矮墩墩的,那么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雞缸杯歷史上一定是要有功能的,因為我們距離歷史比較久遠,有的器物如果功能性一旦丟失,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就會比較恍惚,對我們后人來說,確實是一道難題。我們現在探討雞缸杯的功能,必須要有其他證據證明他是做什么用的。
有人認為它是喝茶的,能不能喝茶呢?確實能喝茶。但是歷史上是不是喝茶的呢?我們需要證據。
我們中國的飲茶習慣有過幾個階段的變化,唐代是一種飲茶習慣,通俗的講像喝菜粥一樣,就是茶和茶水一起吃,所以又叫吃茶,就是這么來的。
到了宋代,提倡喝純茶,但是宋代的飲茶習慣非常的復雜,不利于普及,到了元代,游牧民族發(fā)明了泡散茶的方法。進入明初,朱元璋下令“廢團改散”,把團茶廢掉,改為散茶。
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喝茶。國家才能從茶葉上征收更大的稅收。就是這么一個原因。
改為喝散茶以后,明顯的,茶杯就大了,飲茶的工具就大了。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由于紫砂壺這樣的工具的興起,導致喝茶又出現小杯。所以這個過程是我們判斷一個杯子是否是茶杯的一個過程。
為什么游牧民族離不開茶葉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tǒng)治的王朝,也是壽命沒過百年的國家,總共九十八年。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碰撞融合,"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直接的文化。
元朝的歷史并不長,文化底蘊不算深厚,就是這樣的一個王朝,讓我國飲食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從飲食文化中,也能看出一個國家的生活習俗、經濟發(fā)展情況、還有政治統(tǒng)治觀點,現在就從元朝的飲食文化角度,來走進元朝百姓生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會吃,這是聞名于世界的事實,可以說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就沒有中國人不敢吃的。中國人會吃從各個朝代就可以看出,唐宋時期,國家的飲食文化處處透著著精致,甚至還有特色宴席,如:"燒尾宴"、"狀元宴"等,而元朝少數民族之風,飲食處處透露著大方豪爽。
漢族基本上一日實行三餐,而少數民族往往一日只有兩餐,漢族的餐具有筷子、湯匙、碗碟,而少數民族常用小刀、叉、箸還有匙,漢族菜品以蔬菜為主,而少數民族喜好肉食。在這樣的文化差異下,兩個不同的派別相遇了。
元朝時期,主食為水稻。北方喜好面食,南方喜好水稻,元朝統(tǒng)治者思想非常遠見,想要統(tǒng)一全國,除了占領領土,還需要長期生活呀,于是下令,讓百姓提前適應中原美食,就這樣北方少數民族也興起了吃米飯,據說在各個部落,關于粥的吃法就有二十多種,其中有一道羊骨粥還成為了宮廷御膳。
以米飯為主的當今,不得不說,元朝統(tǒng)治者的這個決斷影響深遠。也因為元朝大部分都喜好吃米飯,全國種水稻都多了,尤其是土地肥沃的江南,糧倉之地產量更加豐厚。
雖說元朝大部分都吃米飯,但是從北方發(fā)展來的各族人民,骨子里也還是喜歡吃面食,更何況北方適合種小麥,而且元朝的首都在當今的北京。元朝的面食種類也是非常豐富的,有包子、饅頭、餃子、餛飩,還有各種面餅,元朝距今已經有七八百年的歷史,面食種類就已經如此繁多,不可謂食在東方。
最主要的是,在生產技術低下的古代,元朝就已經出現掛面了。走在元朝的街頭,四處傳來各色叫賣聲,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元朝確實是一個出人意料的王朝。
草原上的雄鷹,健壯的漢子們,最愛的還是肉食。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草原上一直都是畜牧經濟,蔬菜是不容易種不活的,另外,游牧民族為了放牛羊,都是跟著羊群、馬群、牛群四處遷徙的,所以到處起灶也是不方便的,烤肉既好吃又方便成了首選。
而且北方冬季寒冷,草原上還有惡狼等野獸的出現,這樣的環(huán)境,讓北方少數民族鐘情于大口吃肉。雖然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是這種骨子里的飲食習慣還是沒有改變的,烤肉成了市場上常見的飲食,這種豪爽的美味,讓漢族也迷上了,烤肉逐漸成為元朝常見的吃食。
元朝人喜歡吃肉,自然少不了為我國傳統(tǒng)飲食添磚加瓦,涮羊肉成了元朝的特色美食。據說,在忽必烈?guī)ьI軍隊南下的時候,跋涉一天,想吃從小吃到的燉羊肉了,就吩咐伙夫去做燉羊肉,但是剛把羊肉切好,就有敵軍來突襲,伙夫著急,想快點讓將軍吃上一口羊肉,就把羊肉切得很薄,直接放入水中煮,然后調了一個簡單蘸料,沒想到,味道出奇的鮮嫩,受到了忽必烈的夸獎。
在元朝建立國家以后,涮羊肉也有了一個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在升級改造簡單后,涮羊肉迅速占領市場,直至今日,涮羊肉依然是一道廣受歡迎的美食。
大口吃肉一定會大口喝酒,元朝的酒文化也是非常出名的。"安得酒船三萬斛,棹歌長久白鷗群",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喝酒。酒的種類也是多樣的,比如說以糧食為原料的燒酒、黃酒、馬奶酒、果酒、葡萄酒、蘇爾麻酒。
北方寒冷,游牧民族喝酒可以暖身,建立元朝后,更是喜歡上了喝酒,與少數民族通婚的漢族也喜歡上喝酒,整個社會的喝酒文化盛行,就是寺廟里的僧侶也喜歡喝酒。據說,在元朝,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會釀酒款客。元朝也留下了不少的蒸餾酒器記載。
養(yǎng)羊養(yǎng)牛的國家,奶制品自然也是非常豐富的。牛奶、馬奶、羊奶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生命源泉。因為游牧民族以畜牧業(yè)為主,所以牲畜奶業(yè)非常豐富,據說,蒙古人在出戰(zhàn)前,都會舉行祭祀活動,馬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祭祀品。
漢族人在接觸到奶制品后也是非常的喜歡,畢竟北方人長得高大壯實,而南方人長得稍微矮小,誰又不想長得高大呢?于是奶制飲料成為市場上受歡迎的飲品,但是因為中原不適合大規(guī)模的養(yǎng)牛羊,牛羊奶在當時也無法長期保存,所以奶料在北方更為流行。
在中國的任何時期,都是離不開茶葉的,就算是游牧民族也是,茶也是宋朝的流行飲料之一。元朝時期的統(tǒng)治者是推崇茶葉的,元朝人忽思慧還專門收集了各種茶飲做法,編制成《茶膳正要》,豐富了我國的茶業(yè)文化。
元朝人喜歡喝茶,其主要原因是茶葉的好處多,"營盤風軟凈無沙,乳餅羊酥當啜茶。"就是說在吃東西的時候要配茶。元朝人喜歡吃肉,肉吃多了膩味,喝茶可以緩解油膩,而且茶葉還可以促進消化,還有安神的作用,喝起來口感清新,所以元朝人也是愛喝茶的。
除了這些大家都熟知的飲品,元朝人還流行各種飲料,真正的飲料。元朝人在遠程中亞的時候,見到了檸檬,在當時叫里木,檸檬也被稱為"里木可水",忽必烈非常喜歡這種口味,于是在廣州圈了一個皇家果林,專門種植檸檬樹。有奶有茶,元朝人還發(fā)明了奶茶。
除了這些還有"荔枝湯"、"熟梅湯"、"天香湯",都是取一些比較常見的植物熬制而成的,相傳元朝人發(fā)明了許多飲料,還有一些是藥材制作的。但是元朝由于局勢不穩(wěn),還中斷過科舉制,造成了元朝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讓許多飲料做物的做法失傳。
北方蒙古游牧民族性情粗狂豪爽,喜好吃肉和面食,而南方百姓喜好吃米飯蔬菜,當游牧民族遇上精致人家,沒有出現飲食沖突,甚至以食打開了思想文化,最終元朝的飲食文化變得多元發(fā)展,漢族人們愛上了喝酒吃肉,北方人民愛上了米飯。除了主食,面食也在元朝。
烹飪的方法也變得多元齊發(fā),在元朝以前,烹飪方法多為烤、蒸、煮,而在元朝煎、炸、燒烤方式也比較流行。從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發(fā)展來看,元朝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局面。
元朝因為民族關系,社會風氣更加開放,創(chuàng)新氣氛更加活躍,飲食也在這個這個朝代不斷創(chuàng)新。涮羊肉,市場一絕,人見人愛,就是在這個朝代被發(fā)明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烤肉引得眾人胃口大開。
這些都還不算最能體現元朝的創(chuàng)新力,面食才是元朝人們的寵兒,大家都吃過餃子,但是不知道煎餃也是這個朝代發(fā)明的,還有"麻食",是一道北方人都知道的小吃,南方人稱呼為"空心面"、"貓耳朵"。還有"春盤面"也是在這個朝代被發(fā)明的,配料豐富,味道絕美。
健康膳食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元朝有一個粗糙的心,卻是卻做著最健康的事。荔枝湯古籍中記載:"烏梅半斤,洗凈熬去核,濾凈滓,沙糖一斤,熟水化作汁,濾去滓,桂末三錢,千生姜末半兩,丁香末一錢。"
原料為生姜、桂末、烏梅、砂糖、還有丁,像生姜,就是有益身體健康的。據說,在元朝戰(zhàn)爭頻發(fā),老百姓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熱的,窮人想要省錢,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一副好身體,于是,普通百姓就會用一些常見的藥材熬成可口的飲料,有病去病,沒病預防,可惜很多方子都沒保存下來。
宋朝經濟繁榮,手工業(yè)發(fā)達,宋朝的飲食文化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就可以的獨領風騷,元朝就是繼承了宋朝的飲食文化。宋朝是不實施宵禁的,城中白天和晚上都非常的熱鬧,市場上到處都是酒樓飯店,除了本土飲食,還有西方傳來的胡人餐食。
宋朝文人眾多,喜好雅致的東西,在飲食上面,也窮盡功夫,研究了無數美食,還創(chuàng)新了多種烹飪技巧。宋朝雖然成為了歷史,但是這種飲食精神和飲食文化依然延續(xù),而且"誰人不愛吃",元朝在這種風氣影響下,自然愛好美食,敢于創(chuàng)新。
元朝雖然一直在征戰(zhàn),但是確實達到了歷史最高成就,讓我國的領域版圖不斷的擴張,盛極時,中歐都是我國的一部分,歷史上評價元朝土地面積:"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還有:"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足以看出元朝在當時面積有多大。
元朝的統(tǒng)治者在遠征的過程中,除了帶回土地,還帶回了其他地域或國家不一樣的飲食文化,元朝的飲食文化也像土地一樣,不斷的擴張。
古代中國有嚴格的社會等級秩序劃分,為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防止商人專權重利,實施重農抑商政策,但是元朝是少數不抑制商人的朝代,甚至還有重商主義政策,大力的發(fā)展商業(yè)。吃、穿、住、行,居于首位的就是吃,在工業(yè)不發(fā)達的古代,元朝的商人也竭盡全力的發(fā)展餐飲行業(yè)。
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只能不斷創(chuàng)新以味道取勝。另外元朝頻發(fā)戰(zhàn)爭,在有段時間還取消了科舉制,大批的文人從文壇走進了商場,又為元朝的飲食帶來了新鮮的活力,元朝的飲食文化自然十分發(fā)達。
元朝從建國到滅亡只有九十八年,卻達到了盛唐時期都沒有的成就,領土一直在不斷的擴張,百姓生活不穩(wěn)定,把悲情寄托在美食上也是一個好的消遣方式,更是有不少的窮苦百姓防止生病,發(fā)明了不少的藥用飲料。
而且在元朝發(fā)明了紙幣統(tǒng)一了貨幣,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百姓的生活也變得更加便利,花錢在吃食上也變得更加容易。歷史的苦難已經過去,雖然說元朝的飲食文化發(fā)達,交通也非常的便利,但是元朝百姓確實生活得更加艱難。
如果唐朝是引得其他國家都喜歡來中國學習的國家,那么元朝就是其他國家都想來發(fā)展商業(yè)的國家。北方少數民族在草原上就喜歡以物換物,建立元朝以后,統(tǒng)治者還是保持了這個觀念,于是開放經濟與其他國家通商,又成了元朝一個特色,元朝的帝都還成為了世界上出名的商業(yè)貿易中心。
元朝為了發(fā)展經濟,還專門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修陸路,開鑿運河,開發(fā)海路,還發(fā)明紙幣,"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元朝的經濟非常的發(fā)達。
元朝對外貿易發(fā)達,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與外國的飲食文化也相互交流。在元朝之前,我國許多食物是沒有的,都是在元朝對外經商的過程中帶回來的。
首先,茴香就是從國外帶回來的,在歷史文檔中有記載:"其形如蒜,層疊若小精蔥,甚雅,味如蔥等,腌藏生食俱佳"。正是因為形狀像蔥,當時的人們還給茴香取了一個別致的名字"回回香"。
還有胡蘿卜也是元朝時期傳入中國的,當時在云南廣泛的種植,成為了一種常見食材。還有菠菜、黃瓜、大蒜、石榴等食物都是在元朝時期傳入中國的鵝,如果沒有元朝的貿易開放,中國的飲食文化一定不夠完整。
元朝在歷史上的存活時間并不算久,但是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飲食上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元朝使我國的領土達到了最高巔峰,經濟的發(fā)展,使我國開始使用紙幣,也影響了世界的貨幣制度,在飲食文化上,發(fā)明了涮羊肉,這是無數人的心頭好!
還有在元朝時期傳入中國的食材,做飯必不可少的大蒜、清爽可口的黃瓜、動物和人都喜歡的胡蘿卜,開創(chuàng)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新局面。元朝是我國飲食文化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知其食物,卻不知來歷,今天才知道元朝原來做了這么多的事情